


河西棚戶區改造規劃概況
一、項目背景
湘潭作為國家兩型社會改革試驗區核心城市,以國家棚改重大舉措為契機,著力改善棚戶區人居環境,打造棚戶區改造示范區、構筑魅力濱江風光帶,創建新的城市名片。
規劃范圍南起湘江,北至熙春路、雨湖路、人民路、濱湖路、新馬路,東至鐵路橋,西止窯灣汽車站。規劃總用地266.45公頃(堤外漫灘24.32公頃),規劃總人口約9萬人。
二、現狀分析
1、居住用地多,用地性質混雜。
2、商業用地有待開發,土地價值有待提升。
3、公共綠地零散,濱江岸線有待建設。
4、文物古跡狀況較差,急需修繕和保護。
5、市政基礎設施落后,城市承載能力有待提高。
三、規劃理念
將棚戶區改造、濱江風光帶、歷史文化名城統籌規劃,以“建濱江旅游勝地·鑄城市發展引擎”為主題,圍繞“整體規劃、價值提升、協調開發、低碳建設”四大
理念,提出六項規劃策略:
1.濱水景觀策略——整體打造,建設五彩湘江
2.城市形象策略——城江相映,打造旅游名片
3.歷史文化策略——新舊共生,構筑時空廊道
4.功能定位策略——綜合開發,打造活力中心
5.交通組織策略——通江見水,構建立體交通
6.開發建設策略——模式創新,設施先行、提升價值
四、規劃設計
1、規劃結構
一江貫蓮城、四區相協同 交通暢濱江、雙核促發展
2、用地布局
各區沿線建設濱江風光帶。
窯灣汽車站至大湖路段:以大唐興寺公園建設為主體,保護文物古跡,布置商居綜合用地。
大湖路段至南步街段:建設客運港,提升雨湖公園,布置商業、商務、酒店等城市綜合用地,構建大都市形象。
南步街至新景家園段:提升雨湖下湖,建設城正街歷史文化街區,保護文物古跡,布置商居綜合用地。
3、用地比例
規劃剛性控制用地48.70%(控制用地面積117.9公頃,其中歷史街區用地3.78公頃、文物用地3.66公頃、公共綠地59.73公頃、道路及其他用地50.73公頃),可開發建設用地35.90%(用地面積86.93公頃),保留用地15.4%(用地面積37.3公頃)。
4、開發容量
規劃區建筑總量為603.35萬平方米,其中保留建筑75.93萬平方米?傆玫仄骄莘e率2.49,開發用地平均凈容積率5.99,其中居住綜合用地容積率在5.5以內,商居綜合用地容積率在6.5以內,商業商務綜合用地容積率在8-10以內,歷史街區容積率在1.2以內,街區附近用地容積率在3.5以內。
5、綜合交通規劃
規劃區交通體系:規劃構建“三橫七縱”主次路網體系,提升人民路、熙春路、雨湖路通行能力,提高區域路網通行效率。充分利用地下空間,建立地上地下立體交通網、公交優先發展戰略,規劃建設“兩帶三區八通道”非機動車及步行交通體系。規劃結合地下開發配建停車位約28000個。
濱江大道:規劃優化濱江大道線型和斷面形式,將濱江路與現狀中山路、平政路合并為濱江大道。濱江大道大湖路至泗洲路路段為地上地下雙層立體綜合交通,地面道路紅線控制33.5米,雙向六車道,其中輔道兩車道,主道四車道,地下雙向四車道。濱江大道柏蔭路至鐵路橋段為雙向六車道,地面道路紅線控制30米。
旅游線路:開辟水上與陸地兩條旅游觀光線路,通過公交、步行及水上客運線路將重要歷史文化景點銜接,構成河西旅游觀光系統。
6、歷史文化保護
將城市空間與地方文化相結合,以“時空文化長廊”為主題,嚴格控制歷史文物古跡保護范圍,規劃控制城正街與窯灣兩個歷史文化街區,對歷史文化街區進行整體形態設計,依托濱江風光帶、結合棚戶區改造,將零星文物景點結合開發建設空間加以保護,延續歷史文脈。
7、綠地景觀系統規劃
規劃將24.32公頃堤外漫灘納入棚戶區景觀整體考慮,強化棚戶區綠化景觀與濱江風光帶形成有機整體,“點、線、面”相結合,形成城市空間綠化、濱江綠帶多層次綠化景觀系統。
濱江天際線展示
夜景效果展示
8、地下空間利用
規劃采用立體綜合開發模式,規劃挖掘兩層地下空間,功能定位地下商業、地下停車場,合理組織地上地下交通。
9、公共服務設施規劃
公共服務設施共建共享,充分發揮周邊公共服務設施作用。本次規劃擴容小學一處、保留醫院一處,在開發用地內配建幼兒園七個、生活超市三處、街道辦事處兩處、派出所五個、社區衛生服務站四個、垃圾轉運站三個、公共廁所二十三個。
10、市政基礎設施規劃
1.給水系統規劃
規劃區總用水量:5.89萬立方米/日,由一水廠和三水廠雙水源供水,區內給水管網成環狀,在人民路、雨湖路、熙春路、濱江路敷設DN400-500給水干管。
2.排水系統規劃
采用雨污分流制,將現有排水主干管渠保留做雨水管渠,在濱江路敷設DN800-DN2200的雨水干管,雨水經提升排入湘江,污水進入河西污水處理廠。
3.燃氣系統規劃
規劃區年總用氣量為762.92萬標立方米,由河東供氣站、北二環中壓調壓站雙氣源供氣,在區內形成人民路、雨湖路、熙春路DN300的中壓供氣干管,各地塊采用調壓柜調壓供氣。
4.電力電信系統規劃
該區域用電負荷為4.85億千瓦時,由擬建的民主路110KV變電站與已有桂花園變電站及護潭變電站提供用電電源,電力線地下敷設。規劃區內市話主線普及率達到80-110線/百人,住宅電話線寬帶網達到110部/百人,光纜電視達到100%,規劃區內通信管線進入地下綜合管溝。
11、豎向規劃與城市防洪
豎向規劃結合地塊與周邊道路考慮,地面排水坡度在0.3-2.2%,一橋以西地面標高控制在38-42米,以東控制在37-40米。規劃濱江路地面標高控制36.5-41.5米,F狀濱江路兼游憩和抗洪搶險通道,按百年一遇標準設置,設計高程控制在41.7米。
12、開發建設時序
濱江風光帶與大湖路、泗洲路、柏蔭路、濱江大道先行啟動,以線帶面。地塊開發一期為新景家園至雨湖、大湖路至解放路,二期為雨湖下湖南北側地塊、新馬路至大湖路,三期為一橋兩側用地。其中興仁路至解放南路地塊、雨湖街至泗洲路地塊為近期建設地塊。拆遷安置建設方按開發時序統籌考慮。